close

 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,因為一張光腳穿布鞋作報告的照片,著名遙感學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北京師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燈下。“布鞋院士”、“掃地僧”的稱呼在網絡上迅速流傳開來。10日下午,噩耗傳來,李小文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,享年67歲。李小文院士的家人不希望給大家添麻煩,所以一切喪事從簡。(據《京華時報》)
  匆匆遇見,又猝然離去,因布鞋一夜爆紅,因學識為人銘記……凡此種種,或許便是李小文留給大眾輿論的大致印象。一位科學家,卻由於一身獨特的行頭扮相,而成了被圍觀、被致敬的對象。這之後,各種挖掘爬梳,我們才知道其學術成就之可觀巨大。那麼,該怎樣理解這個故事呢?學者的孤獨落寞,意外地被消解在了獵奇的聚光燈下、追捧的點贊聲里——這是幸抑或不幸?當所有人都在緬懷李小文,他們所念茲在茲的,到底是什麼?
  學者群體整體形象惡化的當下,李小文當然是殊為不易的“特殊一個”。無論是其朴素不羈的穿扮,還是成績斐然的治學經歷,都符合公眾對“傑出科學家”理所當然的想象。甚至,在一種慣用的“對比論證”的敘事路徑內,李小文索性被塑造成佇立在“無德專家”、“平庸學者”對面的偉岸形象。一言以蔽之,李小文身上,似乎總是流淌著一份古典的學人精神,閃耀著某種獨特的人格光芒。只是,這仍舊不足以解釋事情的全部。
  德行兼備、貢獻甚大的李小文,固然難能可貴,可這類人當真稀缺到,每一次出現都要引發輿論轟動的地步嗎?李小文般的學者的確不常見。可這恰恰是因為,這一類人往往專註於自己的志業,以致長久游離在公眾視野之外。就此而言,李小文引起網絡的關註,十足是一個機緣巧合的意外。也許,人們所著迷不已的,不僅僅是故事主人公的其言其行,也是這個相遇故事的本身。源於故事生髮出的世俗世界與學術領域,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關聯。
  專業的科學研究,素來籠罩在神秘的光環之下。但,由於布鞋院士的一夜爆紅,我們得以有理由、有切口,窺見科學世界的一隅。被媒體列出的一系列和李小文有關的研究成果、科學術語,儘管不被公眾所熟識,卻依然具有與生俱來的吸引力。之於此,人們以“掃地僧”、“技術宅男”等話語措辭,來表達內心的膜拜情結。可以說,這是一種天性使然的智力崇拜,是對所謂“反智”流行病的民間糾偏。
  一直以來,輿論慣常的議題設置,總是與科學、學術、學人稍顯疏遠。久而久之,公眾反倒積累了強烈的窺視欲望,而布鞋院士恰好在無意中,扮演了其中的媒介角色。在個人魅力之外,李小文所以令人念念不忘,更在於他為科學話題的世俗化表達,找到了一條有效的路徑。這一切雖似巧合,卻是一個精彩的巧合……如今,當我們緬懷一位逝去的傑出學者,也便是向那些不朽的人格,以及科學價值本身,致上一份心意。
  然玉  (原標題:“布鞋院士”讓網絡獵奇化為崇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d41ldgd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